【1354 第一强国不代表世界霸主】

  本杰明迪斯雷利郁闷的离开了英国王宫,回到了自己的官邸。

  然后将自己一个人关起来,在书房中想静一静,静静的思考一下英国接下来应该怎么面对华国的挑衅,他想不通,是什么给了华皇如此大的胆量?

  本杰明迪斯雷利甚至怀疑,德国方面,尤其是俾斯麦,是不是已经私下同华皇达成了某种协议了?

  英国殖民地最多,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但是美国单位劳动生产力自1870年起便是英国的两倍,并毫无缩减的迹象。

  美国地广人稀,因此在制造业投入来说是资本密集且重视节约劳动力。

  因此在美国大规模生产是符合美国的资源禀赋且可行的,但在欧洲相对资源稀缺和劳动力丰沛的情况下则很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美国采用的是直接采购零件后组装,且基本采用固定模型大规模量产的形式。

  但欧洲工业则是零件制造并且有个性化的组装。

  除了资源禀赋一端以外,英国丧失生产力优势的另一大主因就是前面已经提及的工业化组织。

  从相对高利润率、低制造水平和个性化的生产转向低利润率,高制造水平和规模化的生产转型是美国工业起步的重要基石。以船运行业为例,19世纪欧洲的船运业主要依赖人际网络。一群航运代理共同投资来购买船只和其他必需品。这个投资的使命便是完成从伦敦向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往返货运航程,这就需要航运代理各自不同的商业人脉。那完成整个航程里面人的信誉非常关键,而这也存在着长期信用和磨合的问题。

  这也是华皇为什么不能自己直接搞粮食采购,而要通过西班牙和荷兰这两个代理国家的原因,而老牌帝国西班牙和荷兰,这对衰弱无比的难兄难弟,也正好适合华皇现在的口味。

  在19世纪末,随着国际贸易量的攀升,通信的日益方便,以及蒸汽机船更加普及和迅捷,船队和船运公司开始取代过去相对零散的航运代理合作组织。无论是在美国还是英国,前10大航运企业的集中度在此期间迅速提升,但美国相对英国的工业化组织切换更迅速,使得其生产力水平也较英国为佳。

  这里面除了集中度的提升,还有就是公司组织从网络向等级制的转换。

  从产业结构来看,1870年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仍占到其总劳动人口的一半左右,而英国仅占两成,意味着更多比例的美国农业从业人口在1870年后向制造业、服务业转移。

  而德国的情况则更是如此,农业从业人口在一战前仍占到相当比例,而到了二战结束时仍是英国的两倍多,且农业单位生产力也不如英国,某种程度上拖了整个德国的后腿。

  但在战后迅速的劳动力转移也是德国赶超的基础所在。

  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事实上英国并没有那么快被美德赶超。

  这里面涉及很多因素,普及教育。

  英德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二战前便落后于美国,这也变相导致服务业从业比例来看,英德两国与美国有相当距离。

  当然教育普及率和生产力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只是解释的一大因素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华皇宁愿用牺牲工业规模扩大的速度,也不敢不先全面普及五年制义务教育的原因,华皇是将教育放在第一位的。

  职业教育方面,相对而言美国相对英德这方面比较薄弱,在大规模生产情况下不需要技术高超的工人,但在个性化生产更为普遍的英德则是必须。

  而德国在二战后出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之赶超英国制造业生产力的主因。

  信息技术的采用,这点美国在战后把英德远远甩在身后。

  因此,华皇认为德国和美国赶超的英国主要原因有资源禀赋的不同导致重资本投入加上规模化生产,工业组织的转变;教育普及率的差距以及相应侧重;美德作为后进国家,在农业从业人口向制造业转型的时点,正好碰上了生产力大幅跃升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分工升级。

  人口多,主要是这个因素。

  人口就更是华国笑傲世界的最有利因素,也是华皇在华国仍然是一个百分之九十九的农业国家的时候,就敢同英国叫板的原因!

  美国和德国的人均gdp一直跟英国有差距,到二战后才超过英国。

  之前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

  从国家制度上来讲。英国、美国和德国都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制度不见得一定是民主的,它保障了工商业资产阶级能够获得其在之前较难获得的国家话语权,从而保证自己的权益,推动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从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来看。英国,德国和美国,三国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识字率水平。

  而在技术上,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可谓是遥遥领先,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已迎头赶上,英国反倒稍有些落后,并没有站在工业革命的第一梯队,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大部分重要发明,大都出自美德科学家和发明家之手,且德国极其重视科技的作用,甚至大规模使用技术间谍这样的非常规手段获取技术。

  在资源方面。英国固然有本土的煤矿和广阔殖民地提供的资源,美国在其广袤领土上,重要资源也丝毫不缺,而德国鲁尔区和萨尔区的煤铁资源,完全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何况还可以通过进口来获取资源。

  在其他方面,美德都已至少是不逊色于英国了,人口数量便成为了二国超越英国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在19世纪人口增长都极为迅速,一战前夕,美国人口达到9651.2万,在西方列强中仅次于俄国,而德国紧随其后,人口达到了6697.8万,而此时英国本土人口只有4600万,同时法国人口增长极为可怜,仅有3979万人口,这个排列顺序,与各国当时的工业水平是基本吻合的。

  大量的人口意味着更多劳动力和更大市场,以及战时更多的兵员,美德已在其他方面赶超英国,又具有先天的人口优势,其国力超越英国自是必然之势。

  劳动力成本在英国率先上升,在挤压利润空间,削弱国际竞争力以外,还会造成社会思潮多元化,教育科技转化为新的投资热点的效果不能够彰显,国家竞争力的向下拐点则铸成;自由主义思潮很早的发育,导致英国逐渐失去印度,福利主义进一步导致英国制造业的衰落。

  劳动力成本上升周期的经济社会管理是更为艰难的管理,英国最早经历痛苦,并且毫无先例可循。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展较早,在十九世纪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蒸汽动力较为普及,所以电气革命开始,英国工业设备更新难度较高,对于蒸汽动力依赖较大。

  美德则正好在资产阶级政府刚刚建立巩固时期,南北战争和普法战争,资本家可以集中精力购买新式设备。

  英国有广阔的殖民地人口作为市场来销售,所以对于工业效率的追求和技术开发并不热衷,所以英国工业在十九世纪末已经衰弱,但是贸易量不减。

  大规模生产,尤其是美国的标准化工业生产的思想冲击着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

  日不落帝国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相当大的一部分财富来源于对殖民地各类资源的侵占。

  比如刚刚占领一片殖民地,其资源可以靠武力完全霸占,无本万利。

  本杰明迪斯雷利的目光盯着的地方,是地图,是地图上,华国中亚省,英国控制的印度,两者之间的阿富汗地区,他现在非常后悔,去年的出兵计划,如果没有华国的参与,英国再咬一咬牙,也许能完全占领阿富汗的,但是现在,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他很清楚。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甲午崛起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