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奏疏很快被宦官们呈交给汉灵帝。
彼时刘宏正在后宫享乐,躺在宫女的怀里,他和宫女们都穿着薄薄的单衣。
他待的这间屋子内有一个巨大的炉子,烧的是最上等的木炭,几乎没有什么烟。
炉子烧得很旺,明明是寒冬腊月,这间屋子的气温却像早秋时节一般舒适。
“陛下,这是大司农儿子曹操的奏疏,里面提出了一个叫做科举的法子,让尚书台争议不断。奴婢们看到后也被这个法子的想法震惊,所以赶忙来让陛下过目。”
十常侍里刘宏最信任的人就是张让,见到张让如此郑重,刘宏决定花费一点宝贵的享乐时间看看。
他躺在一个身材颇为丰满的宫女怀里,懒洋洋的伸出手。
“把奏疏给朕吧。”
张让小心上前,双手捏着曹操的奏疏放到了天子手中。
汉灵帝保持躺的姿势仰头看了起来。
看到一半,刘宏本来的慵懒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开始逐字逐句的看这份奏疏。
看完了第一遍,刘宏一个打滚,从宫女的怀里坐在地上,开始第二次看这封奏疏,一连看了三遍。
张让见到天子少见的认真,也不敢打扰,一直躬身在旁边等候。
过了好一会儿,刘宏在思索完后,突然把那封奏折抬起手往天上轻轻一扔,吓得张让赶紧用手把他接住。
“陛下以为如何?”
刘宏伸了个懒腰,重新躺下,在宫女的双腿间找了个舒服的姿势。
“法子是个好法子,要是朕刚和党人们较劲的时候有这个科举的法子,朕就没必要去办什么鸿都门学了,全面推行这个科举便是。可惜它现在才来。晚了,晚啦。”
张让虽然有心想推行这个科举,但是能爬到中常侍这个位置,并且让刘宏亲近新任,自然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千万不要小瞧了刘宏,这也是个聪明无比的人物。
从一个藩王过继承祀,即位之初,就斗倒了窦太后和大将军窦武,外加百官之首的太傅陈蕃,十几岁就成为一个实权天子。
而后更是掀起了残酷的第二次党锢之祸,牵连甚广,压得那些妄图抑制其权柄的世家大族喘不过气。
以他的政治水平自然知道,科举这法子是很难得到实行的,世家大族们必定会联合起来抵制。说不定他前脚刚下诏要实行,后脚第二次黄巾叛乱就开始了。
“那陛下,这封奏疏奴婢就打回去了?”
刘宏没有马上表态,而是闭上眼睛想了一会。
“不用打回,这曹操提了一个这么好的法子,那朕也不能浪费。你派人多抄几份,拿去给百官,让他们也看看,后日朝会之时看看他们的反应。先吓一吓这些老东西们。”
张让明白了天子的意思,这是打算以不推行科举之法去和世家们换点东西。
“诺!”
张让走后,刘宏望着其远去的背影发呆,过了好久才又和宫女们打闹起来。
曾经他也是一个不屈的少年,为了对抗士人们的太学,他自己搞了个鸿都门学。
随着日子年复一年的过去,他渐渐明白,这个天下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天下。
在洛阳这块地界,他作为天子还能说话算个数,可一旦出了虎牢关,那就是世家大族们的天下。
什么励精图治,什么天下为公,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
他越挣扎就越无力,也越来越失望,到最后索性就摆烂。
你们这些士人当着我老刘家的官,去地方横征暴敛,个个肥得流油,骂名却全部让我这个远在洛阳的天子担了。
这还有没有天理了?
既然如此,那想当官就先交钱吧,反正你们无论如何都会搜刮民脂民膏,不如分一点给朕这个天子享受享受。
...
张让回去后,一直在等候的其它十常侍纷纷围了过来。
“张公,陛下怎么说?”
面对这些人殷切的眼神,张让只是摇了摇头。
“陛下不打算推行这个法子,只打算拿去吓唬吓唬他们。”
宦官们从灵帝继位的第一天起,就被外面长了把的官吏们群起围攻,所有人都恨不得把他们除之后快。
好像解决了宦官,这个天下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这些个宦官们风光归风光,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的脑门上一直都有一把利刃,随时可能斩下。
而曹操的这个科举之法似乎给了他们希望,一个让他们脑门上的利刃挪开的希望。
只要科举制推行,那这些世家就无暇来对付宦官了,保住自己家族世世代代兴旺更加重要。
得知天子不打算推行,十常侍们都非常失望。
赵忠更是把心中的话说出了口。
“唉,可惜了。若是当年有科考,我也不会净身入了宫里。”
...
“唉...”
其它宦官们也纷纷叹气。
见到他们个个无精打采,张让说道:“诸位何必心急,法子已经有了,天子只是现在不推行,可保不准以后不推行。咱们这些人,日日夜夜陪在天子左右,还怕找不到机会去劝陛下吗?”
张让的话让这些人的心逐渐振奋起来。
对呀,外边的人不是一直说宦官蛊惑天子吗?这种事情正是我们擅长的啊!
大家当初齐心协力,把权势滔天的窦武陈蕃都弄死了,现在只是推行一个好法子,只要齐心,早晚能够成功!
张让遵照刘宏的指示,把曹操的奏疏抄了几十份,以尚书台的名义分发给百官,让他们发表意见。
奏疏发下后,洛阳的高官群体全部开始讨论这个事情。
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但是他们全部都默契的封锁消息,不让这个事情让底层人知道。
这其中有一个人虽然没有当官,但是也知道了这件事。
这个人就是蔡邕,他是当世知名大儒,善写辞赋,曾受汉灵帝信任,屡次直言进谏,陈述时弊,后来因为同时得罪宦官和权贵,在凉州和扬州避祸了十多年。
此时身上没有官职,其在士人中的地位可不低。
蔡邕和曹操是忘年交,曹操还是一个愣头青的少年时就认识了已经名满天下的蔡邕,两人性情相似,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人,互相引为知己。
他看到这份奏疏后,对自己的女儿蔡琰说道:“这个科举之法绝对不是孟德自己想出来的。”
蔡邕膝下无子,从小就把女儿当成儿子一样教育,蔡琰故而自小就饱读诗书,博学多才。
她对科考之法也非常赞赏,见父亲这么说,于是问道:“父亲为何如此笃定不是曹孟德想出来的?”
蔡邕回道:“孟德与我是至交,知己。我还不了解?他要是有这么好的想法,刚冒出来就会和我商议。”
反复看了这个奏疏的内容,蔡邕愈发的欣赏。
“不行,我得去找孟德问问,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