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决心

  范灵韵端坐在上,她早察觉今日不同以往。

  自五月以来,每次大朝总有咄咄逼人的言语,唇枪舌剑,夹枪带棒。

  虽有父亲和几位相公在前排遮掩,她依旧坐如针扎,深感压力,每次大朝前她都难以入眠,夜里总在想第二天要怎么面对那些刁难。

  好在她也有自己的帮手。

  为让官家知道自己不是妒妇,也为不使官家分心操心,官家出征后她就时常请黄姐姐到宫里小住陪同。

  诏书已经下了,礼部也已经送了聘礼,只待官家回来,所以也没人说什么。

  也幸得黄姐姐在,时常教她一些生意场上的推脱之词,让她能不断应付那些官员。

  比如教她面对别人的谏言或者议论时,不管他说得好话坏话,先不要急着否定,听不懂也要装作听懂了,不要许诺他什么,只装作郑重的说再考虑考虑,下朝之后再去考虑对策。

  这样就能先拖过一时,如果之后追问,就再进一步,说已在考虑这事,不过有些地方还没想好,需要斟酌。

  再往后可以把几件事拿出来岔着说,他们问这件就先论另一件,论那件时又把这件拿来说。

  如果他们还坚持,就假装点头,并说要做这件事要有具体的章程,让他们拟一个可行的报上,之后又可以挑挑拣拣拖一段时间。

  之后再以时机不对,需要合适时间,再拖下去。

  这样一来反反复复就过去了许多次大朝。

  直到昨天,当所有西面消息送到大梁后,所有问题顿时迎刃而解,她也看明白,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朝堂衮衮诸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也明白为什么官家做事总不讲求那么圆满,而好霹雳手段。

  皇城司的刘公每次上朝都会派禁军保护在大殿左右,有次见面时见她疲惫就宽慰几句,并提醒她“虽然有些大臣忠公体国,但多数还是畏威不畏德的,若事到万一,还有皇城司禁军在。”

  她觉得刘使司的话很恐怖,就是在提醒她皇城内禁军都在她掌控之中,如果实在压不下去,可以让禁军去收拾那些官员。

  这种事她都不敢去想。

  不过这个半年坚持下来,她觉得刘使司的话是没错的,这些大臣就是畏威而不畏德,听到官家大胜班师,还远在千里之外,他们一个个都不敢出声了。

  以前每次大朝可都有不少人跳出来。

  她心里有怒,不过也明白官家从前线千里迢迢回来,至少也要到下个月才能到京城。

  在此之前她必须稳住朝局,至于如何处置这些人,还要官家定夺。

  范灵韵缓缓起身,她偏瘦的身躯撑起宽阔的华袍,扫视下方所有人,下面依旧鸦雀无声。

  她就开口说话,声音不大,不过很清晰:“往日大朝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今天全安静了。”

  依旧没人答话。

  “见风使舵,首鼠两端。”她吐词清晰,说出这两个词,让她很解气,却也再难想出更难听的话了,她也不愿让这么多人难堪。

  随后话锋一转,安定人心,“过去的事我不想追究,只希望朝廷上下一体如旧,官家凯旋时不要让他再操心。

  官家文韬武略,宽仁大度,以往顶撞官家的诸多大臣都没有因言获罪的。”

  “但官家能征惯战,有雷霆手段,武毅刚直,杀伐果决。西南叛军,西北的吐蕃,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想必大家都在战报中看得清楚。

  到时官家五千里跋涉,艰险疲倦,回来还是一个乱糟糟的朝堂,难免不高兴。”

  她没有接着往下说,这些话足以让不少人战战兢兢。

  范灵韵轻呼口气,自官家出征以来,她许久没这么畅快过了。

  随后轻声对旁边的宫女说了一句:“退朝吧。”

  宫女点头,告诉一旁伺立的宦官,高声唱道:“退朝!”

  随后在宫女陪同下,她退到后面,黄妙衣已在那等她。

  松一口气,她三步并做两蹦跳过去,拉住黄姐姐的手,激动道:“我把他们骂了一顿!”

  黄妙衣笑道:“你还是心善了,不想想当初这些人怎么对你的。”

  “我也不知道,看他们战战兢兢,我就狠不下心。”范灵韵也知道自己太过软弱,轻叹道:“还是交给官家定夺吧,官家做什么都是对的。”

  她心里也是这么坚信的。

  .......

  千里之外,郭天子并不知道朝廷的具体情况。

  不过大多他已经猜到,压力大是必然的,因为当初出兵他是一意孤行,反对的人很多,准备看笑话的人更多,乃至不少人肯定已经盘算战事不利,或战争失败后的利益再划分。

  他又不在朝中,这样一来范灵韵,蔡雍,范光文等压力更大了。

  不同于朝中,他到关中后却被这里的事感动了。

  千里之外的大梁,吕辙还有他伙同的不少在关中、四川任职过的官员一个劲反对出兵,核心思想就是出兵西北靡耗巨大,而距离近的关中、汉中、巴蜀百姓负担沉重。

  结果现实却是,听说他们在河口镇大捷,大败夏军后,许多关中、汉中、乃至蜀地北部的百姓自发为大军送来粮食,多少都有,自发为大军筹食。

  关在秦州,官府就收到百姓自发筹集米面一万余石。

  天子就在前线,当地官员不敢有丝毫马虎,立即派人联系王筠,随后又遣人送往前线。

  前前后后大军收到各地百姓自愿资军的粮食近三万石,说明整个战争期间,至少有近十万户百姓资助了前线大军,无论多少。

  这让郭天子又是感动又是愤怒。

  感动的这说明地方的情况和朝廷里那些官员天天嚼舌的不同,百姓对国家是认同的,而几十年来总体政策上的休养生息,也让关中、巴蜀等地区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很多人家每年都有余粮。

  愤怒的是有些人用百姓当自己的理由,搬弄是非,开口闭口就是百姓百姓,其实百姓所思所想所求,他们根本不知道。

  郭天子原本想赏赐这些自愿为大军运粮的百姓,可弄清楚规模后高兴之余也只能叹息放弃,人太多了,根本赏不过来,实力不允许。

  他确实搜刮了青唐城、宗哥城、宗林城等吐蕃人大城的府库,不过大半都用来赏军了,加之这次出兵粮草马匹等又是一笔天文数字,已经没那么多钱了。

  于是便在百忙中暂留秦州几日,和还没走的送粮百姓聊聊,赞扬了他们的事迹,还令随军翰林王写颂文给这些百姓。

  又在城外大营里请其年纪大的长者为代表和天子一起吃饭。

  其中有一位六十多的关中老人白发苍苍,还挑着扁担带着孙子给军队运粮,在所有百姓中是较能说话的。

  在酒宴上郭天子给他敬酒,他一口饮尽后道:“陛下不用挂着我们,老汉是来报恩而已,当年没太祖皇帝的时候我们关中百姓就像那路边草。

  长一茬那些军匪过来割一茬,割的人头,能活过三十的都少。

  现在我六十多,活得好好的,家里年年有余粮,官军来了,把余粮送来全是报恩来的。

  官军打跑了吐蕃人,夏国人,以后子孙日子还会更好过勒!”

  郭天子哈哈大笑:“老丈你比大梁朝堂上那些知道事理啊。”

  天子宴请百姓的事很快也在当地传开,流传为佳话,老人的故事在当地也有不少人传得神乎其神。

  几天后大军开拔时,秦州城外无数百姓夹道相送,蔚为壮观,郭天子骑在高头大马上,和众人挥手道别。

  心里也更加坚定击败夏国,摘除悬在关中头上那把剑的决心。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半道天子全本TXT合集